我国第一长河、最长世界第三长河长江 ,流汉略地长约6300多千米,江战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位何唐古拉山脉,汇入西太平洋。长江长江从雪山上走来,最长一路上接纳了很多条大河,流汉略地而汉江则是江战长江最长的支流 ,全长1577千米。位何汉江古称汉水,长江汉中因汉水得名,最长项羽所封的流汉略地汉王刘邦得名自汉中 ,汉朝延续汉国之名。江战
我国有两个南北地理分界线,位何东边的是淮河 ,西边的便是巍峨秦岭。秦岭和大巴山脉平行耸立 ,东西延绵,夹汉水河谷,构成汉中地形的主体。秦岭的南麓,便是汉江的发源地。
汉江有三条源流 ,东源是褒河,发源于秦岭玉皇山、鳌山附近,在汉中盆地中部注入汉江 ,水量最大,常作为汉江的主源头;北源是沮水,发源于秦岭紫柏山南麓黄花坪,此河最长;南源是玉带河,发源于大巴山脉。
汉江由西向东流淌,流经的第一座军事重镇是汉中。
秦朝末年,群雄并起,西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。刘邦的封国在当时来说是相对偏僻的汉中 、巴蜀之地 ,刘邦的“国都”就在南郑(今汉中)。就是在汉中的汉江岸边 ,刘邦登坛拜大将军韩信 ,一朝拜帅三军尽惊 。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,灭三秦;瓦罂[yīng]渡黄河灭西魏 、代国;越太行山灭赵国;隔空迫降燕国;过济水灭齐国;垓下之战十面埋伏破项羽 ,无敌于秦末汉初 。
东汉末年群雄逐鹿,形成三国鼎立,蜀汉虽然人口最少,但守住重镇汉中,成都无忧,又能作为北伐曹魏的前进基地 。
汉江出汉中后向东流入陕西安康 ,三国时的西城郡就在安康 ,如果蜀汉能控制安康,据汉江上游,可以对曹魏国都洛阳及南线重镇襄阳产生巨大威胁。但蜀汉对安康得而复失,后来伐魏只能出汉中一线,在战略上非常被动 。
图-诸葛亮第一次北伐
汉水在大巴山和秦岭巴之间东流,出秦、巴山地之后,到达南阳盆地 。这里却是一片可以纵横四出的开阔地 :可以北上三川河谷 ,可以东出中原,可以南下两湖 。
1231年(蒙古窝阔台汗三年,金朝正大八年),拖雷率骑兵三万 ,入大散关 ,连破凤州(今陕西凤县)、洋州(今陕西洋县)、兴元(今汉中市) ,然后,浮汉水而下 ,取金州(今陕西安康)、房州(今湖北房县),入南阳 。拖雷留一部牵制退守邓州的金军,自率主力北进,直趋金朝都城汴京。
南阳盆地大致是秦岭西部的伏牛山、外方山、方城山、桐柏山 、大洪山、荆山、武当山围成的区域,由汉水支流丹江、唐河 、白河等河流冲积形成 。
南阳盆地位于关中 、汉中、伊洛、两湖、中原五者之间的中心,五面都可进入,五面都可出击。盆地向西逆汉水上溯,可以进入汉中地区;西北入武关可进入关中;由襄阳顺汉水而下则可进入两湖地区;逆白河、唐河上溯可入伊洛河谷;从东面山地即方城而出,可以进入中原腹地 。
南阳盆地浑然一体 ,既有山河可守 ,也能四出为战,广阔的平原可以屯兵、供粮,同时还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 ,战国时就是冶铁中心。在战争年代 ,通道和堡垒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,常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点 。
南阳盆地有两座重镇,北边是汉水支流白河上的宛城(南阳),南边是白河汇入汉水处的襄阳。
南北对峙时 ,北方只要控制汉水上的襄阳,便可沿汉水南下到长江 ,此时长江下游的南京唾手可得。逆长江而上占据荆州 、宜昌等,便可掐住巴蜀东出的大门。
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南端,自襄阳北上,逆汉水支流白河、唐河上行,越伏牛山,即可进入伊洛河谷,或东取洛阳 ,或西攻关中 ,足可令对方手忙脚乱。东晋时桓温北伐,由襄阳北上 ,出伊川 ,败姚襄 ,执周成.收复洛阳。南宋岳飞曾以襄阳为支点 ,收复许昌和洛阳 。反过来从白河南下同样天下震动,战国时秦国白起破楚都 ,南北朝时西魏攻南梁,蒙元灭南宋 ,襄阳的存亡关系到南方王朝的生死。
西周后期南阳盆地封给申国,其与犬戎共灭周幽王 。春秋时申国并入楚国,称为申县。秦朝时将申县置南阳郡,因其在伏牛山以南,汉水以北,山南水北谓之阳 。
南阳郡首府为宛城(今南阳),秦末刘邦正是拿下宛城,西进武关,才进入关中的 。
西汉鼎盛时期 ,南阳郡有36万户,174万人 ,位居全国第四 。东汉末年,诸葛亮本布衣 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 。
王莽的新朝时,刘秀兄弟兴起于南阳 ,从方城夏道进兵中原 。南阳盆地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,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 。西邻关陕,可以召将士;东达江淮,可以运谷粟;南通荆湖、巴蜀,可以取财货;北拒三都 ,可以遣救援。
三国时 ,曹操控制南阳盆地,诸葛亮的战略是:“将益州兵以向秦川,将荆州兵以向宛(南阳) 、洛(洛阳)”。关羽在襄阳擒于禁、斩庞德,水淹七军,威震华夏。
古代南北对峙 ,大体上以秦岭淮河为界,也就是说南方必须控制汉水流域,南宋和金朝便是如此 。南朝强盛时可将战线推到黄河一线,甚至控制关中 、河北南部、山东地区 ,北宋与辽朝 、南朝齐与北魏都是如此。
站在北朝角度,只要拿下汉中或南阳盆地 ,等于拿到打开南朝大门的钥匙。西魏(及后来的北周 、隋朝)得襄阳 ,元朝取襄阳 ,则南朝陈和南宋的防御体系被打乱 ,大势已去。